印前外交官:未来印度将成“美国代理人”还是全球强国?

巴拉·文卡特什·瓦玛 印度外交官,曾任印度驻西班牙、俄罗斯大使 印度前外交官文卡特什·瓦玛(D.Bala Venkatesh Varma)在尼赫鲁大学发表的演讲中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将来印度会沦为代理人还是成为强国?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将战略理解为“把事情做好”。然而,在国家事务中,战略可以说更为复杂。国与国之间目标各不相同,实现目标的手段也各有差异,国际环境往往充满争议。战略研究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它始终伴随着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的阴影。

尽管战略工具本身是客观的,但战略决策却并非如此。这些决定是由处于领导地位的个人做出的,结果影响着千百万人的命运,因为没有任何一项人类活动比在战争的中的死亡与毁灭的影响更为深远。如果一场战争是可以避免的,那么一旦战争爆发就不是好事。战败很可怕,因为战败者不仅要承受战争带来的破坏,还要承受战败带来的严厉惩罚。良好的战术能够支持出色的战略,但成功的战略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同时,受到自身能力限制的约束——无论是在雄心壮志还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上。在这个无情的战略世界里,缺乏能力支撑的雄心壮志是一种无法救赎的罪过。

大战略是治国策的支柱之一,不仅考虑军事手段,还考虑非军事手段,考底利耶的读者对此一定不陌生。大战略是在手段和目的之间保持平衡以及在能力范围内寻求目标的关键。大战略不仅决定如何作战,还决定何时作战,因为有时和平竞争比军事冲突更为稳妥。何时结束战争往往与何时发动战争同样重要。大国能否崛起往往取决于其大战略的成功与否。

一、 被遗忘的维度 1979年夏,牛津大学最著名的战争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Michael Howard)在《外交事务》上发表了具有开创性的《被遗忘的战略维度》一文。这篇文章在对前三个世纪的战争进行了宏伟的考察后,作者指出了所有战争都要遵循的四个维度——作战、后勤、社会和技术。他指出,在不同的情况下,这些方面中的某一个会占据主导地位,并决定战争的结果。

霍华德教授是在冷战顶峰时撰写这篇文章的,当时相对稳定的地缘政治平衡为核威慑的运作及其相关的军备控制和不扩散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警告人们不要过度依赖战争的技术维度,尤其是核战争,而忽视其他三个维度。如果霍华德今天写这篇文章,我预期他会加上第五个维度——地缘政治——大国之间重新开始的地缘政治竞争,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国间关系中威慑力量在相互关系中的削弱和分裂,这导致了当前国际体系中的无法无天。这就是我们转向分析俄罗斯与乌克兰持续冲突的背景。

二、 错失良机
俄乌冲突体现了大国威慑的失败,这源于俄罗斯和美国在能力、信誉和沟通方面的误判。俄乌冲突的活跃阶段已进入第二年。自2014年基辅发生政变推翻总统以来,俄乌两国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但随着乌克兰果断向西方倾斜,和平解决冲突的机会随之减少。战争并非不可避免,但双方都错失了和平的机会:2015年明斯克协议、泽连斯基总统任期的第一年、2021年6月美俄元首日内瓦峰会、2021年12月俄罗斯关于欧洲安全的建议,以及2022年3月/4月流产的俄乌和谈。据乌克兰领导人透露,这些可能的和谈在英美的建议下流产。

俄罗斯对邻国诉诸武力,这并不能说明威慑取得了成功。乌克兰错误地认为其加入北约的活动不会越过俄罗斯自2007年以来一再强调的红线,但这并不能说明反威慑取得了成功。乌克兰冒着风险寻求一个遥远大国的保护,以满足其近在紧迫的安全需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一直认为俄罗斯软弱无能,这种根深蒂固的看法掩盖了俄罗斯在普京总统领导下军事实力的转变以及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保护其在乌克兰利益的意愿。一场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已经蓄势待发。

三、 历史的垫脚石
我曾在其他地方写过关于乌克兰冲突的文章。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在战争爆发第一天就写了篇文章,一年后我又写了一篇,为乌克兰描绘出一个破碎的未来:部分领土永久性地落入俄罗斯之手,残余的乌克兰加入北约。请允许我通过上文列举的五个战略维度来解释自己的观点。

现在,这是一场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代理人战争。虽然军事冲突仅限于乌克兰、俄罗斯南部和黑海地区,但经济、能源、信息和网络方面的冲突效应以波及全球。与所有代理人一样,乌克兰的命运不再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受制于美国摇摆不定的战略仁慈和欧洲不确定的支持。过去有代理人,未来还会有更多代理人,但他们的命运都是一样的。因为在大国参与的地缘政治冲突中,代理人是历史的垫脚石。

从作战角度看,俄罗斯在战争初期对基辅发起快速而决定性的打击的愿望遭遇了惊人的失败。自2016年以来,按照北约标准训练的乌克兰部队凭借其战斗力迫使俄罗斯撤出乌克兰北部和东北部。社会层面也经受住了考验——尽管有超过1000万人逃离成为难民,前往俄罗斯和欧洲。泽连斯基总统成功地团结了国家,进行了连续的动员,并在2022年9月之前进行了成功的军事行动,当时乌克兰军队在赫尔松、哈尔科夫和苏梅地区取得了进展,达到了其战斗力的顶峰。美国和北约提供的先进武器装备为其战斗力增添了新的技术维度因素。到 2022年冬,战争陷入了僵局,因为在作战、后勤、技术、社会或地缘政治这五个维度,任何一方都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俄罗斯太弱,赢不了;而乌克兰太强,输不起。但战争和生活一样,时间不会停滞不前。

四、 椰子刨
在冲突的第二年,僵持的局面逐渐向俄罗斯倾斜。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的制裁原本旨在削弱俄罗斯进行长期战争的意志和能力。然而,与西方的预期相反,俄罗斯的国防工业在经济增速虽好于预期但仍然温和的条件下实现了强劲反弹,国防开支大幅增加。俄罗斯军队像在所有战争中一样,擅长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削弱了乌克兰军队中极端右翼反俄部队的战斗力,包括马里乌波尔的亚速营(AZOV)后,俄罗斯在巴赫穆特和阿夫杰耶夫卡周围的战斗中系统地削弱了乌克兰的战斗力。俄罗斯坚固的防线像椰子刨一样,重创了乌克兰军队。

从作战角度看,战争已从机动战转变为消耗战。这是因为ISR革命(即情报、监控和侦察)使得战场失去了隐蔽性和掩护性,无人机和对峙武器的扩散可以任意打击开阔地上的部队,使得进攻行动在装备和人力方面成本高昂。乌克兰也在面临战斗人力短缺的问题,其军官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在作战僵局、社会和后勤弱点的双重压力下,乌克兰现在急需从西方获取技术优势来恢复战场上的平衡,而这又与战争的地缘政治维度紧密相关。

五、 善变的情感
虽然普京总统向西方发出核警告,要求他们不要向乌克兰提供先进武器,但基本遭到无视,西方现在担心的是与俄罗斯关系严重升级的后果。乌克兰疲劳症已经在欧洲蔓延。欧洲的政治经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全部影响才刚刚开始显现,其中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对为俄乌冲突牺牲欧洲更多利益的不满;二是对美国主导欧洲能源和安全政策的不满。

在美国,政治局势在即将到来的选举年有所变化,共和党的反弹使得美国的政治重心有所转移。自10月初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关注以色列要超过关注乌克兰。因此,随着战争的后勤和地缘政治维度发生有利于俄罗斯的变化(也许是不可逆转的变化),俄罗斯可能在2024年比自2022年战争开始以来更有可能主导和平解决方案的条款。

当然,这将是一种有争议的和平,因为美国和欧盟将继续实施严厉的制裁制度,并在地缘政治上对俄罗斯周边地区进行严密包围。俄罗斯将寻求一种和平,其主要目标是确保乌克兰不会发动复仇战争来夺回顿巴斯,或成为美国或北约部队的前沿基地。成功与否将取决于其军事胜利的规模或乌克兰国家崩溃的规模。乌克兰正在深刻认识到将国家安全托付给距离遥远、情感善变的导师所带来的风险。

六、这不是一个战争的时代
印度对俄乌冲突的外交立场是务实审慎的,即便在认识到一个互联世界中战争收益的不可预测性,莫迪总理也明确表示这不是一个战争的时代。我们通过外交努力成功从乌克兰接回两万多名印度学生,其中许多人来自活跃的战区。虽然印度没有谴责俄罗斯,但它强调了其更广泛的后果——对能源、粮食和化肥的影响,以及战争造成的全球失衡,这也是全球南方国家尤为关切的问题。俄罗斯是我们的长期战略伙伴,也许它最终会在乌克兰取得胜利,但至少在未来十年内,这场战争将它置于不利地位。

我们的另一个亲密战略伙伴美国现在是一个过度扩张的全球大国,试图同时遏制俄罗斯和中国,但都没有成功。这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地缘政治的有利点,尽管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了一定下滑,但中国正准备加以利用其有利位置。在这个地缘政治三角中,中国获益要多于美俄。

那么,这对印度有哪些启示呢?虽然印度外交在驾驭动荡的国际体系方面表现出了相当高的技巧,如新德里G20峰会取得巨大成功,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趋势却令人深感忧虑。威慑方程式正在崩溃——核威慑不再能够阻止大国在常规、网络或太空领域发生冲突,全球相互依存的武器化将不稳定性和不可预测性辐射到全球非军事领域,这些都是关键趋势。国际法、公众舆论甚至公众良知现在都已成为冲突的薄弱防线。有人故意无视联合国和军备控制协议,在这个目无法纪的时代,旧的国家间威慑模式在新行为体、新技术和新威胁的重压下正在瓦解。 那么,印度可以从俄乌冲突和更广泛的国际局势中汲取哪些具体教训呢? 七、旷日持久的战争 从作战角度看,乌克兰冲突预示着持久战的来临,而持久战靠的不是敌人军事上的失败,而是敌人国力衰竭。虽然没有两场战争是相同的,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安全环境也大不相同,但战争模式的总体转变将产生长期影响。随着防御相对于进攻的地位上升,以及情报、监视和侦察(ISR)革命消除了战争的意外性,半永久性备战将成为常态。这将需要比过去更长的部署时间和更快的部队轮换,这将对可部署武装部队的总人数产生影响。印度面临两线作战的可能性比过去更大,需要准备两种不同的作战理论,并且要准备好同时执行。持久战还需要后勤支持,包括更大规模的库存、储备,以及国内工业的更高制造潜力,同时还要有能力抵御不确定的外部供应。

社会变革需要适应新的战略要求——提高我们武装部队的入伍教育标准和在职留用模式,以确保部队训练有素、经验丰富,能够在高科技作战环境中长期保持有效的战备状态。对于一个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来说,将大量农民转变为的有志成为中产阶级的青年并非易事。

在技术方面,我们正在见证多域作战环境的到来,其不可预测的跨域联系(网络、空间和人工智能)将从根本上改变未来的战争形态。武器系统中传感器和撞针之间的融合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和快速。技术具有可塑性,因此,如果我们错误地认为对手的思维方式与我们相同,就有可能在态势和理论上手足无措。我们要做好出奇制胜的准备。

八、因地制宜
现在,地缘政治是准确计算国际力量消长的关键参照点。作为瞬息万变的世界的耳目,外交至关重要。发展我们自己的概念是必要的,这是我们所见证并希望影响的变化的一部分。用单极世界遗留下来的概念来建设多极化,就好比用披萨面团制作多萨面糊。衡量是否适合目的的标准是实用性而不是熟悉性。

外交还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促进国家发展的必要要素——资本、市场、技术以及对海外国民的保护。在我们关注海上互联互通的同时,印度通往欧亚大陆的大陆通道正受到挑战,中国的影响力正在向中亚、东南亚和中东延伸。国际南北运输走廊(INSTC)、东部海上走廊(EMC)和印度-中东走廊(IMEC)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平衡我们的大陆利益和海洋利益至关重要。如果我们在地缘政治上被边缘化,且在本国大陆上的陆地通道受限,印度怎么可能成为一个大国?

地缘政治冲突不仅取决于领土,也取决于技术。鉴于全球相互依存的普遍安全化,以及全球供应链占全球贸易70%以上的事实,我们必须与美国和顶级科技公司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这些公司现在本身就是强大的全球参与者。

作为全球大国,美国将寻求符合自身全球利益的权衡。美国当前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双重遏制战略失败,中东局势极度动荡,以色列的安全也受到影响,意味着其陷入战略困境,全球影响力已经达到极限。用美国一位前国防部长的话说,美国现在是一个“功能失调的超级大国”(dysfunctional superpower),虽然它正在拉丁美洲、东亚和南亚等其他地区重新获得影响力。

九、无所不能的观念
对印度来说,重要的是要与美国——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卓越的技术和能源大国——打交道,但其力量投射能力正日益受到国内政体严重分裂的制约,这削弱了其同时在国内推行福利国家政策和在国外推行战争国家的能力,反过来又推动国债的不可持续增长。未来几十年的美国将不同于冷战结束后我们所熟知的美国。夸大美国在全球事务中无所不能的观念有时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就像20世纪80年代人们毫不怀疑苏联无所不能一样。

在我们与中国力量不对称的情况下,外交也可以发挥补偿或力量放大器的作用。2023年,中国的全球出口总额与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当。我们应该用我们自己的眼光看待中国,而不是借用别人的视角。我们的邻国政策应尽可能具有经济包容性,但我们的红线也应被邻国清楚地理解,即在我们的领土上没有外国军事存在或基地。乌克兰的情况表明,这种企图只会给有关各方带来痛苦。同样,我们需要海军能力和理论框架来保持在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虽然我们欢迎友好的海军,但“自由开放”的印太并不意味着印度洋地区是外国势力的“达兰萨拉”(dharmshala)。

十、外部平衡的谬误
我们与美国以及像四方安全对话(Quad)这样的防务关系是有用的和必要的平衡工具,以弥补我们与邻国在地区力量上的差异,但这些机制无法完全弥补我们在经济或防务潜力上的不足。那些支持以所谓的外部平衡战略来弥补这些不足的人,只会产生虚假的希望和期待。强大的自身经济和军事能力是不可替代的。在这方面,乌克兰也是一个悲剧性的例子,它说明了那些甘愿成为大国冲突代理人的命运。靠借来的钱过日子与靠借来的军事力量过日子是两码事,后者对战略自主性的侵蚀远远超过前者。

我们与美国的双边防务合作应包括强有力的技术合作,美印关键与新兴技术(iCET)倡议为这一合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且在更广泛地区协调我们的威慑姿态,前提是美国接受一个强大和独立的印度对其战略利益至关重要的目标。美国自然会寻求这样的合作,以换取印度在区域和全球利益上的一致。在某些问题上,双方不谋而合,而在某些问题上则不然。在对美国资源需求波动的条件下,为印度的利益争取持续的美国支持,将是我们外交工作中一个令人烦恼且可能耗尽精力的首要任务。但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保持开放的伙伴关系的可能性。

十一、牢固的栅栏促进牢固的伙伴关系
我们与美国长期关系的可持续性不仅取决于利益的一致性,同样重要的是双方对界限的理解和尊重。坚固的界限既能够造就良好的邻里关系,也能形成牢固的伙伴关系。对界限的持久理解将是减少摩擦方面宝贵的投资,也是长期和可持续伙伴关系的最佳保障。乌克兰是伙伴与代理人之间微妙界限的例子,对于任何希望成为印太地区乌克兰的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教训。

为了澄清问题,美国应该接受我们的战略自主权,就像它接受印度独立的核威慑力量一样,二者都是符合其自身利益的积极因素。 在实践中,这将意味着在我国国防力量与美国国防力量的整合问题上划出一条坚定的红线,要么通过互操作性,要么通过联合基地的方式实现。对外,重要的是我们要参与但不要卷入美国的全球利益中,因为美国的全球利益多种多样,而且容易单方面发生变化。总之,就我们与美国的关系而言,协调(coordination)可以,整合(integration)不行;接触(engagement)可以,纠缠(entanglement)不行。

在这些参数范围内,存在着巨大的合作可能性,这对印度的安全至关重要,也很必要,印度可以全力以赴,因为对印度来说,没有其他关系比与美国的关系更重要。

十二、欧亚大陆
未来几十年,俄罗斯对于我们的国防库存管理、替代能源来源以及维持欧亚大陆的平衡仍将十分重要。未来的俄罗斯将与过去的俄罗斯截然不同:在地缘政治上具有相关性,但经济相关性弱。对印度来说,俄罗斯是欧亚大陆上的永久合作伙伴,尽管在未来十年中,它的软弱将继续招致美国的针刺。

如果美国——世界上最强大的海洋强国——不重视欧亚大陆的稳定,印度就无法长期免受其破坏性影响。如果美国对欧亚大陆政策的最终结果是中国影响力的稳步扩张,即使印度却有望与美国一道在海洋领域遏制中国,那么印度大战略核心的不协调性将显露无疑。

十三、印度必须做的事
下一个十年将比上一个十年更具挑战性。外交固然重要,但国家实力不可替代。未来25年对我们的经济增长、确保公平和创新至关重要,每十年将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到2047年实现30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或许本身就是对国家安全的最高要求。

在过去的几年里,印度已经建立了变革性的宏观经济基础,包括商品及服务税(GTS)、基础设施、国内制造业、世界级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和创业公司等。然而,在作为本世纪决定性技术的计算机技术领域,就像上世纪核技术是衡量实力的标准一样,美国和中国是当今仅有的两个人工智能超级大国。即使考虑到我们在软件设计方面的巨大才能,印度也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计算机大国。虽然印度政府已经采取措施迎头赶上,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印度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数据金矿和软件设计血汗工厂。我们可以而且应该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前端,而不是其后端的后台。

总体而言,如果我们能在政治和国内稳定的条件下保持改革和创新的步伐,那么人们普遍期待“不可思议”的印度,也能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不可避免”地加入大国行列。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从愿望到现实的道路必须由团结、增长、创新和牺牲来铺就。

印度正在经历一场静悄悄的军事改革,正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拖延已久的军事改革。指挥和控制的变化,强调联合、一体化和战区化,将极大地提升我们武装部队的作战能力。采购本土化和国内武器系统的制造,以及私营部门的更多参与和对国防出口的重视,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武装部队。然而,最重要的变革将是理论上的变革,不仅要考虑到我们眼前安全环境的变化,还要考虑到前面提到的全球趋势。

为了支持这些变革,有必要在未来十年将国防开支增加到平均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并将其写入法律,这将为规划国防建设提供一个可预测的资源基础。过去并不是没有这样做过,1963年至1988年间,印度的国防开支平均超过了国内生产总值的3%。如今,印度的经济发展潜力、军事现代化计划和动荡的国际安全形势,都使这一计划成为可能和必要。

十四、战略逻辑
在结束发言之前,请允许我简要回顾一下印度战略研究的现状。作为全球化的一部分,我们的外交政策和安全界很容易吸收来自西方的战略观点,这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对全球局势长期向好的期望落空了。这种逆转虽然令人失望,但也使我们逐渐产生了自我怀疑,即在与邻国的实力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我们是否有能力奉行战略自主政策?为了保护战略自主而牺牲一部分是合理的成本,这种观念从根本上是错误的,可能会成为印度崛起的障碍。我们的战略自主权既是实际需要,也是文明的必然,因为从来没有一个国家通过为其他国家打仗而崛起。

战略思想对印度来说并不陌生。考底利耶的《政事论》(Arthshastra)不仅仅是一部政治巨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国家治理的教科书,它是一部关于大战略的巨著,比马基雅维利、约米尼(Jomini)、克劳塞维茨(Clausewitz)或其他思想家的著作更加全面。虽然该书成书于千年之前,但其永恒的品质来自于考底利耶提炼的智慧。他为战略的长期困境提供的语法和逻辑:如何在物质限制和精神干扰下,在竞争国家之间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中追求长期目标。

考底利耶的处方不适合胆小者,这些药方是为那些希望将印度从普通国家转变为大国的人准备的,而不是为那些甘愿让印度从战略伙伴沦落为代理人的人准备的。在考底利耶的世界里,战略自主是不容讨价还价的,因为这是国家存在的初衷。考底利耶不仅是为了磨砺心智,也是为了强化灵魂。

《政事论》是一部历代战略文法,每个时代都会根据其特定需求撰写自己的战略文献。有如此丰富的传统可资借鉴,我们应该不难构建出符合印度时代需求的战略思想和实践。这将需要我们恢复对自己的信念和信心,明确我们是什么,我们渴望成为什么。换句话说,从他人赋予我们的身份过渡到植根于我们土地的身份。

在战略世界中,国家所取得的成就既取决妥协和接受,也取决于它们的野心和抱负。对印度来说,我们的神圣国土赋予了我们文明所传承的更高的目标、激情和毅力。这是一个伟大印度的愿景,它以道德信念为支撑,为我们所有的人民提供归属感和希望,抚平我们国家崛起所必然需要的牺牲之痛。我们所有人都必须为这一更高的使命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