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寻找老秦风骨—岐山

-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周室肇基,凤鸣岐山
《竹书纪年》载:
文王梦日月著其身,又鷟鸑鸣于岐山。
孟春六旬,五纬聚房。
后有凤凰衔书,游文王之都。
始皇帝焚书坑儒,秦火燃尽天下故史旧籍,唯《竹书》辟祸与魏襄王的坟冢得以保存,昭示了曾经的历史。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纣王暴虐无道,星命已移,而凤鸣岐山,周室肇兴。神鸟在岐山的鸣叫,掀开了历史的页脚,揭开了《封神》的帷幕,也给今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如今再提起岐山,这座关中的千年古县,竟不知是该从厚重古朴的历史、还是鲜辣美味的臊子说起。
//炎帝生息,周室肇基//
(尸胡山)又南水行八百里,
曰岐山,
其木多桃李。
其兽多虎。
——《东山经》
岐山,俗称箭括岭,是一座蕴藏于泱泱华夏民族记忆最深处的地名,在渭河与雍河的滋养下,早在新石器时代,便已有先民生息与此。在三皇五帝的上古时代,岐地便被一再记载,直到商末,周部族迁至岐山,在这片炎帝和他的后裔们生息的土地上,凤凰鸣叫飞天,周室兴起,取天下正朔。历史被翻到了崭新的一页,却在西周末年幽王烽火戏诸侯之后被西戎的铁蹄踏作废墟,埋没掩盖与时间长河之中。
直到三个千年之后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西北大学等考古科研机构的调查与发掘之下,周原遗址才重见天日,这座在公元前十二世纪由文王祖父古公亶父建造的周人故都,在这三千年岁月中不断有青铜古器被流出,却到了现代才被彻底发掘,历史的厚重,可见一斑。
万余件上古文物的发掘,三千年前风物民居的遗迹,使得周原遗址在2003年被评为中国考古十大发现,这些精美古朴的国宝级别的青铜器。成为历史最好的见证。
而在周原故都毁于战火之后的第一个千年,岐山南部的五丈原上,诸葛亮龙隐,将星陨落,季汉也丢失了自己最后的气运,三国乱世缓缓落幕。
在凤鸟的长鸣之中,岐山登上历史的舞台,作为宏大的背景板,看着眼前的王朝更迭,岁月变迁。多少王侯将相,身死道消。多少贩夫走卒,摇身一变,问鼎天下。一个又一个千年过去,凤鸟的踪迹再难寻觅,岐山却不曾移步,只是沉默不语。
//面食的灵魂//
七分瘦三分肥的带皮猪肉,切成细薄的碎块,入油锅中火翻炒佐以姜末、陈醋、酱油、花椒。在快出锅前拌进岐山辣椒粉。微炖出锅,一碗鲜辣油亮的岐山肉臊子便大功告成,作为一碗西府臊子面的真正的主角,只有在这碗光看颜色就让人食指大动的肉臊子和劲道的面条相融之后,才真正的被注入了灵魂。
作为一个北方人,对面食的热爱似乎是浑然天生的。而作为一个面食爱好者,岐山绝对是一个响当当的地名。从关中到中原,这一碗鲜辣不腻,油亮爽口的劲道面条绝对能够征服绝大多数老餮挑剔的舌尖。
而岐山擀面皮,则是对于面食的别样诠释。岐山秦椒是辣中佳品,比起令人喷火的辛辣岐山辣椒的香味更甚,做成的油泼辣子与劲道耐嚼的擀面皮堪称绝配,北方夏日的烈阳从来不会消减它的威力,在炎炎夏日,一碗凉皮配上老陕人都爱的冰峰汽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绝妙体验。即使是在三九寒冬,这样一盘鲜辣爽口的擀面皮也是岐山人桌上的开胃好菜。 岐山的臊子肉夹馍,也是一道不容错过的面食美味。与灵宝的潼关肉夹馍不同。岐山的西府肉夹馍更具古味,肉臊子的奇妙威力离开了面条进入了面饼也不减半分,而这样一道朴实无华的小吃,却在2016年入选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食的灵魂,在岐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被灌进了每一个西府人的生老病死,也吸引着四面八方的食客慕名而来。
//百鸟朝凤//
在电影中,《百鸟朝凤》是只有德高望重之人才配的上的唢呐曲子,而在岐山,唢呐匠们直到今天也会吹起这首曲子。和唢呐声音同样高亢的秦腔也在黄土高原上划破天际的响亮着。
历史的尘埃,堆成了这座城市的基座,而对于生活的热爱,造就了老秦人的豪爽。把这份豪爽撒进锅中,浇在面上,端上餐桌,品尝一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