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国民生产总值高居世界第一?这个说法流传甚广,很多人都会感觉其中的荒谬,但很难找到详细历史数据进行驳斥。但是,一些历史工程却能提供很客观的量化尺度。
最典型的标杆就是颐和园。一直以来,慈禧太后修颐和园被认为是严重的劳民伤财,给清朝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据研究,这笔“巨资”高达814万两白银。
然而,同一时期的英国却花费了相当于颐和园重修约8倍的资金,在苏格兰很顺利地建了一座铁路桥。这个历史事实,让所谓“晚清GDP高居世界第一”的说法根本经不起推敲。
英国修建的这座桥就是著名的福斯铁路桥,当时曾是世界最长的桥梁,至今仍保持世界单悬臂跨度第二长的桥梁纪录。
福斯铁路桥开建于1882年,于1890年完工,全长2528.7米。该桥属于悬臂式铁路桥,横跨苏格兰东部福斯湾,距离爱丁堡市中心以西14公里。当时这座桥的造价大约为1500万英镑,而当时的汇率大约为1英镑兑换4-5两白银,也就是桥梁造价为6000-7000万两白银。
相比之下,清朝政府在1884年开始下令重修颐和园,1888年全面动工,到1894年左右基本完工。据《修建颐和园挪用“海防经费”史料解读》的统计,颐和园工程经费约为8145148两。这笔钱多数来自于各省集资,并且动用了近百万两的海防专款和购舰经费利息。
这就是说,清政府以举国之力重修颐和园,花费的巨资却只相当于英国一座铁路桥的1/8。英国在同一时期,还建造了更多的铁路、桥梁和其他大型工程,更不用说耗资更巨大的海军舰队。相比之下,仅仅一座颐和园和北洋水师八九艘二流军舰,都已经让清朝财政捉襟见肘了。
如此巨大的财力差距,反映的正是清朝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全面落后。事实上,晚清的经济总量不仅已经落后于英国、德国、法国等西方强国,甚至开始被日本赶超,这一切都是工业化的结果。
客观来说,福斯桥在当时确实算得上当时的“世纪工程”,结构设计和工程量的宏伟足以载入史册。该桥不仅应用了当时刚刚出现的悬索造桥技术,而且建造时下沉了六个万吨级的沉箱用于打造桥基。施工期间,还要克服海水的侵蚀问题。
这座桥梁大部分结构都是钢,建造中耗费了多达55000吨钢材、110000立方米砖石和18122立方米花岗岩,以及大量的木材、沙子和煤炭。桥梁使用的铆钉就有650万个,油漆总面积达23万立方米,需用油漆24万升。另外,桥面上安装了1040盏路灯,用了40000米的电缆。
这座全身红色的桥梁由于长度太大,据说当桥梁全部油漆一遍后,最早的油漆都已经褪色了,所以不得不重新油漆。为此,英国诞生了一句俗语“paint the Forth Bridge(给福斯桥刷漆)”,形容“永远也做不完的事情”。
在建设高峰期,福斯铁路桥的工地有4600名工人。施工期间也造成了不少的事故伤亡,据统计有73人因桥梁施工丧生,其中有38人失足坠亡,9人被重物压亡,9人溺水身亡,8人因高空坠物击中身亡,3人因船内火灾身亡,1人因沉箱病去世,还有5人死亡原因不明。
1890年1月21日,完工的福斯桥进行了一次荷载试验。两列火车,每列由3辆重型机车和50辆满载煤炭的货车组成,总重高达1880吨,从南昆士费里缓缓驶向桥梁北悬臂中部,期间频繁停车测量桥梁的挠度。这个试验已经达到桥梁设计荷载的两倍多,充分体现了悬索式设计的先进性。
福斯铁路桥的建成,打通了从伦敦到阿伯丁的铁路线,而且这座宏伟的桥梁也成为了苏格兰的标志性建筑和象征。
自1890年建成之日起,福斯铁路桥一直保持着世界单臂跨度最长桥梁的纪录,直到1917年魁北克大桥建成。直到21世纪,这座桥依然在英国北部铁路线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每天都有190–200列火车通过大桥。由此可见,这座桥梁虽然在当时造价高昂,却是一个造福百年的利民工程。
现在的中国被称为“基建狂魔”,很多建设工程的规模都令西方人震惊。但历史上,英国和美国的一些重大工程,即使以现在的角度来看,也同样配得上“基建狂魔”的称号。只不过,这都变成了历史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