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的风水之道──龙脉与龙穴

交泰殿正正是位于坤宁宫与乾清宫的中间

紫禁城的龙脉所在

古人认为建都城前要先为国都找一座依靠的山脉,国都背后有雄峰作屏障才能有坚固而为万世不拨之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脉” 就是山脉的神化。“龙脉” 虽不为皇帝所专有,但也不是所有山脉都可称为龙脉,龙脉是指地表在外形上连绵起伏,好似地中有生气贯通、有始有终、有根有源,有支有派的山脉。“龙” 指的是山之外形,而 “脉” 则指隐藏于山里的生气。紫禁城的龙脉即北京城的龙脉,因紫禁城是北京城的中心,是龙脉归宿之地,即龙穴,所以只要认清北京城的龙脉,如同认清紫禁城龙脉的所在。

龙脉不是随处可寻,要望势、察迹、辨形、观色,而当中最重要的是望势。简单而言龙脉要悠远,才有深度,才有根本,才显气势,所以定龙脉要认脉归宗。 “根”、“宗”、“源”说的是龙脉所发源的地方,龙脉源头愈远,则愈有气势,因山是气,山大则气大。昆仑山便是天下的祖山,所有的山脉皆发脉于此。它的枝干分明,秉五气,合五形,天气从这里下降,地气从这里上升,阴阳相配,四时分序,日月合明,相生相克,昆仑山可谓是浓缩了宇宙一切生发之道。昆仑山是天下祖山一说从未改变过,均认为它气势雄伟,是宇宙间最高大的山,其五支山脉,其中三支向东南进入中国,分为北干、中乾和南干。而这三大干就是中国历代视为龙脉走向的山脉。明代徐霞客跑遍大江南北,四十年搜寻南乾龙,目的就是为了证实金陵(今南京)与昆仑山一脉相通。

据《天下舆图总考》所记,北乾龙起自昆仑山,终于天寿山,故天寿山为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北京城位于北乾龙之上,天寿山是北乾龙的正结,即北京城的龙脉镇山(玄武山)。天寿山前为广阔的平原,龙脉至此便潜入地中,是为藏,为乐建紫禁城时,于宫城北累筑万岁山(今景山),以之为龙脉的龙穴嵴山,把潜入地中的龙脉引出,成为紫禁城的龙脉镇山。

紫禁城气上通天

前曾提及“气”,到底什么是“气”?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之本,万事万物皆由气而生成。天地若要沟通,必须靠“气”来完成,因天在上,地在下,二者本不相干,但有一种人看不见的东西存在着,即“气”,把天地连为一体的。风水以气为宗旨,定龙脉,实质是寻找通天之气。

中国人讲究一脉相承,昆仑山气上通天,秉天之元气。紫禁城的龙脉起自昆仑山,则同样秉天之元气。元气是宇宙生命之源,那么北京城(即紫禁城)就会充满生气,成为万代坚固的基业。明清时代的诸多典籍都重复提及北京城的山脉走向与昆仑山相连,个中隐涵的便是中国主要的宇宙哲学思想:“气是万物之源,亦是万物之本”。

“气”正是解读紫禁城风水思想的核心所在。

紫禁城的龙穴所在

确定了国都有充沛的元气,且能气上通天后,就要把元气纳入天地阴阳交会中心点,即风水学中的“穴”。据汉代青乌子《青乌先生葬经》,“穴”有两层意思,一是内气萌生之处,即生气,有生气,穴才会温暖,那才能生万物,这亦是穴之本;二是外气成形,即言山川的走向和起伏,为气所凝结,山川是穴的“外气”,只有内外相乘,风水才能自成。龙脉千里而来,在它停的地方,如果前有桉山朝揖,左右有峰峦回护,共有河水从龙脉而来的方向流出,那么龙穴就位于中间。此外,为了藏生气,穴周边的建筑必然要锁住穴位,一层一层的围住,使其再无荡散的道理,这才能实现“发而生乎万物”的目的。

那么,紫禁城的穴位在哪?此穴要具备五个条件:山水环抱、城廓环抱、天地交通、阴阳交会以及深藏不露。当中必须符合“天地交通”及“阴阳交会”这两大条件。经严查细察后,王老师悟出位于乾清宫及坤宁宫中间的交泰殿正是紫禁城的穴位。乾清宫象征天,坤宁宫则象征地,因乾为天,天为阳,坤为地,地为阴,天地之道即阴阳之道。而且,乾清宫和坤宁宫合起来便是“泰”卦。故交泰殿意指天地交泰,以实现“天地交而为泰”的理想。

交泰殿的实际功能亦是其中一大关键原因。前曾提到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可指天地,亦可指男女。据《大政记》及《昭代典则》所记:“建文元年十二月,建文帝于南京干清、坤宁二宫之间增建省躬殿,方孝孺《省躬殿铭》称:“皇上嗣大宝位,清心恭已,喜怒不形……复于干清、坤宁二宫间为退朝燕处之殿。”明确表明干清、坤宁二宫之间的省躬殿(即后来的北京紫禁城的交泰殿)是皇帝燕寝的地方,可见交泰殿是皇帝和皇后过夫妻生活的地方,其意不喻而明。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融结,风水亦然。紫禁城前有金水河,后有万岁山,元气停驻于二者之中。这种靠山临水的环境设计,形成了风水上所谓的“阴阳交济,山水冲和”的境地,三者完美实现这理想。紫禁城的建筑思想丰富多元,一山一水一林一堂都蕴含玄机,充分表达中国人对“融结”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