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侄子披露清宫国宝散佚惨痛内幕

 20世纪20年代,逊位的宣统皇帝溥仪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1200余件历代书画珍品盗运出宫。从此,这批书画踏上了颠沛流离之路,从北京的醇王府至天津的张园、静园,再随溥仪到长春,最后竟戏剧性地成为伪满洲国皇宫的藏品。


  1945年8月11日,溥仪从伪皇宫仓皇出逃时,随身携走了大量奇珍异宝,其中就包括这些历代传承的书画珍品。然而,这些国宝在随后的运输途中大量散佚,酿成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幕。


  这些国宝的命运时时刻刻牵动着炎黄子孙的心。


  人民鉴赏家杨仁恺在其著作《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中对这一历史作了大量的考证,贡献卓著。然而令老人深感遗憾的是,当年溥仪从伪皇宫出逃的许多细节及大量国宝在临江县缴获时的具体情况,在该书中还是留下了空白。


  随着辽博新馆的开馆,曾经一度消失在人们视野中的清宫散佚国宝再次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当年曾与溥仪一起逃亡的其侄子爱新觉罗·毓和夫人杨井竹老人近日首次面向媒体,讲述了这些国宝散佚中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2004年11月12日是辽宁省博物馆正式开馆的日子,这一天,辽博精心打造的《清宫散佚国宝展》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特别是旷世珍品《清明上河图》历时1个多月的"省亲展览",更是掀起了人们争看清宫散佚国宝的热潮。随着各大媒体的报道,现居住在吉林省吉林市的爱新觉罗·毓和杨井竹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我们终于又看到了这些宝贝,没想到国家把他们保存得这么好!我们现在都老了,再也不能沉默了,该把知道的事说出去了……


  爱新觉罗·毓和杨井竹是谁?他们与这些国宝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情还得从去年11月份说起。辽博新馆开馆之前,为了赶制历史纪录片,该馆馆员张锋带领有关媒体记者前往长春伪皇宫博物院进行补充采访。然而,长春伪皇宫博物院副院长赵继敏透露的一则消息却让大家惊喜万分:末代皇帝溥仪的侄子爱新觉罗·毓和夫人杨井竹仍然健在,并居住在吉林市内。


  爱新觉罗·毓系溥倬第七子,是道光皇帝的直系子孙,当年溥仪亲选的贴身亲信。1945年溥仪逃亡期间,一直亲随溥仪左右,直至从抚顺战犯管理所释放。他们当年亲眼目睹了清宫散佚国宝的流失过程。


  毓现年92岁,精神尚好、思维清晰,但已行动不便。其夫人杨井竹也已87岁高龄,但精神矍铄,非常善谈。在随后接受采访时,两位老人分别讲述了当年溥仪携带国宝从伪皇宫逃离的前前后后。


  仓皇逃离:溥仪大栗子沟被迫退位


  据爱新觉罗·毓介绍,当时他在伪皇宫的身份是内廷学生。1945年8月9日,他正在宫廷里上学,忽然被溥仪召去开会。溥仪说,苏联已经对日宣战,"新京"不能保守,临江县大栗子沟一带比较安全,必须马上归置东西,准备搬家,日本人会护送我们去那里的。一时间,伪皇宫内纷乱无序,除了选择珍宝字画,溥仪再顾不得别的,任凭下人们决定。


  1945年8月11日,是爱新觉罗·毓在伪皇宫中度过的最后一天。爱新觉罗·毓回忆:早晨,来了几辆日本军车,一直开到同德殿门前。车上人下来嚷道,快装,时间紧迫。只见侍从们慌忙地往车上装木箱。很快,几辆车被装满了,还有少数木箱没被拉走。这时宫里只剩下溥仪、皇后婉容、福贵人李玉琴、我和其他几个随从。随后,我给夫人杨井竹打电话,告诉他们马上一起坐火车离开"新京"到大栗子沟。至于日本人拉走的国宝送到了哪里,他们也不太清楚,但可以肯定的是,送到火车站的大箱子不够数。

   当天,婉容及侍候她的太监和老妈子先去了火车站(不是现在的火车站而是长春东站)。午夜,溥仪、李玉琴、毓等一行人再乘4辆车,向车站疾驶而去。溥仪急匆匆地登上当年"巡幸"时专用的展望号火车,在黑漆漆的夜幕中别离"新京"。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8月13日清晨,火车到达临江县大栗子沟车站。

  距车站北约三华里的一带平原地方便是日本铁矿公司的建筑群,溥仪当天就被安排在


  矿业所所长的住宅里。这是一幢约五十米长、有七八间屋的日式平房,溥仪和婉容住在这所住宅的后边,李玉琴住在东边。矿长家里条件不错,有自来水,饮食全由日本人提供。


  就这样,我们在大栗子沟住了一夜。那一夜,我们辗转反侧,谁也没有心情入睡。


  第二天,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领着一些大臣来了,他们先是单独跟溥仪说了一阵,之后又召集大家开会,溥仪宣读了《退位诏书》。宣读完毕后,张景惠一行又返回长春。我们的心情都非常沮丧。


  要去日本:我被溥仪选为随行人员


  又过了两天,负责监管溥仪的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中将吉冈忽然通知溥仪,大栗子沟已经不安全了,必须立刻动身,前往通化搭乘小飞机去沈阳,再换大飞机去日本。


  要去日本,但不可能所有人都随行。在大栗子沟,溥仪亲选了几位随行人员:弟弟溥杰,两个妹夫润麒和万嘉熙,三个侄子毓和毓、毓,再加上医生黄子正、贴身侍卫李国雄。皇后婉容和其他人员则留在了当地。同时,为了日后在日本仍旧可以过上舒适豪华的贵族生活,溥仪便从随身携带的国宝当中选了几幅容易携带的惊世之作带走,还有大量黄金、珠宝、首饰等,大部分放在一个皮质摄影包里,由随从侍卫李国雄负责保管。


  毓回忆道:我们先是乘火车到通化,之后又改乘汽车去机场。通化机场停的都是小飞机,溥仪乘的是“双发”(指两个发动机)首先起飞。吉冈、溥杰、润麒和万嘉熙乘一架邮政飞机,其他的人乘另一架。我清楚地记得,那种飞机起动时要用绳子拽机头上的转风轮。


  飞机大概是上午8点多钟起飞的,直至下午一时飞抵沈阳。但飞机到了沈阳上空一直都在转圈,就是不落下,我们当时觉得挺怪,心想别是日本人搞什么名堂吧!果不其然,飞机刚着陆,苏联伞兵便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当我们走到机舱门时,飞机已被全副武装的苏联士兵团团包围了。我们下了飞机便直接被押往候机大楼,而此时最先落地的溥仪、溥杰、吉冈等人也都成了苏联军队的俘虏。


  我记得一位苏联军官走过来,对溥仪说:“谁身上有武器?都交出来。”溥仪先掏出自己的小手枪放在桌上,又转身说,你们也都拿出来吧!随身携带的国宝及金银珠宝也被苏联士兵缴获。


  缴枪之后,这位苏联军官又向我们宣布了一项命令,翻译转译说要把我们送到苏联赤塔。但溥仪不知为何,当即拍手,表示很好。


  五大疑问:溥仪成日本人的交易品

  溥仪在沈阳被俘,难道是偶然间遭遇了苏联伞兵吗?


  爱新觉罗·毓亲身经历了这次被俘过程的一切细节,他认为溥仪是作为日本贡献给苏联的投降礼物而去沈阳的。毓一直认为,在逃亡过程中,有五个疑问难以用常理解释:一是


  日本命令溥仪撤离大栗子沟时为什么要声明“不能绝对保证路上安全”?二是既然要从通化撤往日本,隔山即是朝鲜,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还要舍近求远,绕路沈阳?三是通化与沈阳之间区区千余里,却飞了将近5个小时,并在沈阳机场上空长时间盘旋,好像在故意等待什么?如不是因为日苏之间正在交涉未妥事宜,这种现象又做何解释?四是在制空权已经操于苏军之手的条件下,如无某种契约,能允许3架落后的伪满小飞机,在天上自由飞翔5个钟头吗?五是苏军伞兵飞机与溥仪乘坐的飞机同时在沈阳着陆,这恰恰说明我们在飞行中早已处于苏军监押之下。偶然,还是巧合,这些字眼儿都是解释不了的。


  囚禁生活:溥仪将手表赠给侄子


  毓接着讲述道:在沈阳候机大厅被缴械后,呆了一个多小时,苏联校官命令溥仪等人站队登机。飞机先是飞往通辽,第二天早晨又乘大型苏联运输机直飞赤塔。从1945年8月到1950年7月,溥仪先后在苏联境内赤塔和伯力过囚居生活。


  到了赤塔以后,溥仪心情非常沮丧。他担心苏联红军像杀掉自己国内的皇族一样,会很快处死自己。于是,溥仪就把自己身上佩戴的各种珍贵饰品分赠给跟随他的那些亲人及侍从。分到我这里时,溥仪先是上下找寻了一番,看到实在没有可分的东西了,感到十分难过。这时,他看到自己手上还戴着一块手表,沉思了半天,摘下来交到我的手上,让我好好保管,以后留个纪念。


  “这块表您一直珍藏吗?”“是的,偶尔还会拿出来欣赏一番。”说着,毓老人的家人从一个褐色的樟木箱子里取出一个盒子。打开盒子,一块精美的牛皮带手表呈现在面前。


  毓说:“这就是溥仪当时赠给我的手表,日本产的14K镀金手表,表为长方形盘,编号为773218。手表的玻璃罩盖可以打开,清洗灰尘。”


  毓表示,溥仪赠表的这段历史,在以往有关溥仪的历史回忆录中从未涉及过,他也从未向其他外人提及过。“为什么现在想说出来呢?”“我想到了该说的时候,这段历史不应该被尘封。”


  1945年8月,溥仪在沈阳被苏军俘获后,留在吉林省临江县大栗子沟的皇后婉容、其他女眷及部分侍从人员命运如何?那些备受关注的国宝放在了什么地方?它们又是怎样辗转流离失所的呢?对这段历史,已经跟随溥仪逃走的毓并不知晓,然而,当时一同留在那里的毓夫人杨井竹老人对此却记忆犹新。


  她回忆了许多当时不为后人所知的细节。


  溥仪一行搭上飞往沈阳的飞机后,留守在大栗子沟的人非常担心、害怕,惶惶不可终日,但是又不能随便乱走,就一直呆在那个日本矿长家里,等候溥仪等人的消息。当时有一点让他们感到很宽慰,就是那个日本矿长很善待他们。

  耐心等候:国宝藏在日本矿长家

  据溥仪的侄媳杨井竹老人(毓的夫人)回忆:溥仪走后,皇后婉容和福贵人李玉琴都跟我们在一起,还有毓的二哥(毓峰)、三哥、五哥。每家都带着孩子,总共100多人吧。当时,我们还选毓二哥当头,溥仪的侍从严桐江管事。为了安抚人心,严桐江就把随身携带的钱分给大家,每人四五百元。就这样,到了八月节那天,我们还是得不到任何消息。




  那么,当时剩下的没被带走的国宝都存放在哪里?


  杨井竹老人说:溥仪走后,除了少量书画珍宝分给随行人员外,其余的那些国宝全部放在日本矿长家东屋的日本炕上。当时,我们都知道东屋存了很多宝贝,一直想去看看,尤其是那幅举世闻名的《清明上河图》。我们这些女眷,虽然在宫廷里可以看到很多奇珍异宝,但很多历代传承之宝只有皇上才能亲眼见到,我们这些家人甚至皇后婉容也没有机会欣赏。以前,就听很多人提起过《清明上河图》,说它是如何伟大的旷世奇作,所以,就想亲眼看一看。


  出于好奇:皇后夜赏《清明上河图》


  怀着这种赏宝的心情,大家等待了几日。一天晚上,在皇后婉容的带领下,我们一些女眷们就来到东屋,小心翼翼地翻看了那些宝贝,终于看到了《清明上河图》。


  杨井竹老人回忆说:当时的场面我记得很清楚。进屋之后,我们发现,书画大概有两麻袋左右,还有两麻袋汉白玉。我们先打开装书画的那个麻袋,然后大家开始分头一个一个地寻找那幅《清明上河图》,不一会就找到了。那幅《清明上河图》是手卷,最值钱的一种。


  小心翼翼打开之后,我们大家都很惊讶、激动,不断赞叹画师如此精巧高超的功力!我记得主要部分画的是虹桥,桥是木头的,桥上车马来往如梭,行人熙攘。桥上卖吃的、喝的都有,栩栩如生,就跟过节一样。桥下一艘漕船正放倒桅杆欲穿过桥孔,梢工们的紧张工作吸引了许多群众围观。


  另外,我还看到一个手卷,是清代宫廷画师画的《步辗图》,上面有龙凤象辇,上面还拉了不少人,穿着清朝大臣们所穿的红绿色官服。我还记得官服上的颜料都是珠宝磨的,特别鲜艳。


  当时看到的《清明上河图》有多长?“挺长,大概五米多吧!当时看完之后,我们心情都很激动,这些宝贝都是我们以前听过但没看到过的。就是在长春的时候,都没看到过,那个藏宝的书画楼不让我们随便进。”杨井竹老人这样说道。


  缴宝经历:4天内国宝陆续全部上缴

  可是,留在日本矿长家里的那些国宝并没有像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可以留作日后生活的资本。不久之后,这些国宝就被随后赶到的东北民族联军收缴。就连溥仪随身携带的那些绝世佳品,也无一幸免地被苏联军队收缴。




  杨井竹老人回忆道:后来我们分析,溥仪逃跑时,逃跑的路线和行踪可能都被东北联军掌握了,他们肯定派出一支部队来搜寻溥仪,这也许就是吉冈说“大栗子沟不安全”的原因。


  果不其然,溥仪逃跑后,随后赶到的东北民族联军就把我们包围了。当时带队的是两名政委,其中一人姓李。有一天,天上下着小雪。李政委带着一些兵来了,他们把我们集合起来,然后把我们住的地方里里外外检查一遍,明面上看得到的东西全被拿走了,包括藏在东屋炕上的那些珍贵书画和汉白玉。走之前,他们还说,希望你们把东西如实交出来。


  到了晚上,有人出主意说,不能让他们把东西全拿走,咱们得留一点为以后的生活着想。于是,我们这些人就把一些小型的金银首饰插在头发里或藏在衣服里,每人都藏了一点。


  第二天,李政委他们又来了,召集所有人开会,告诉我们把带的宝贝全交出来,一样也别想带走。听到这些,大伙有些害怕了。因为不知道对方什么来头,怕有生命危险,严桐江就对留下的人说:大伙都把东西交出来吧!然后转身对李政委说:宝贝都在那儿呢,你们随便拿吧!


  拿走一部分宝贝后,东北联军认为我们还没有交代彻底。因为前一天,有个女兵发现,二哥媳妇在走路的时候,忽然从头上掉下一个金首饰。他们就此断定,我们可能还有很多珍贵宝贝没有交出来。


  第三天,他们又找毓二哥谈话,主要目的还是让我们把宝贝全都交出来。二哥没办法,又让大家交出一部分,大部分都是珠宝首饰。第四天,李政委又来了,告诉我们可以走了。听到这个消息后,大伙儿非常高兴,终于可以逃离这里了。于是大家开始兴高采烈地收拾东西,等着走。没想到走之前,对方又做出一个决定:把我们按男女分别集中在两个大屋子里。起初,我们不知道什么意思,但当一些男女战士分别对我们每个人进行检查的时候,大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


  当时的情形杨井竹老人记得很清楚———当时我们都很害怕,只好按照他们说的做,头发也必须全部散开。这时候,许多藏在身上的珠宝开始接二连三地往下掉。检查完事之后,他们又把我们集中起来进行照相,每个人照一张个人照片。办完最后一道手续,李政委就带着部队撤走了,把我们交给地方政府。当地政府则对我们进行了遣散。其中,婉容等一部分人被遣送到延吉,我和一部分人被送往吉林市。回到吉林市后,我就领着大姑娘回了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