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的“八部”,到底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看看佛经里面是怎么形容“天龙八部”的。 这八部包括:

第一部:福报大、德望高的“天人”

  梵语Deva,亦可音译为提婆,意为“天”或“天神”,如护法神中的大梵天、大黑天、帝释天、四大天王、韦驮天等即是。帝释天是三十三天诸神的领袖,天神的寿命也会完结,天神临死前会出现“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出汗,不乐本位”这五种征兆,也就是所谓的天人五衰,最后再次进入轮回,转世为人或其他众生。

第二部:能够呼风唤雨的“龙神”

  梵语Nāga,音译那伽,亦可译为神龙。佛经上说有无数龙王,专管兴云降雨。实际上是一类蛇神,和中国的蝮(虺)龙的概念相似,佛教在中土发展附会本土神话,用“龙”相译,事实上是不同概念,但也许是同一神兽在两种文化的不同体现[4]。大鹏金翅鸟以其为食,故是其天敌。众龙王中娑竭罗龙(海龙)最出名,因其女儿龙女曾以女身示现到其他世界即刻成佛。

第三部:动作敏捷、会吃人的“夜叉鬼”

  梵语Yakṣa的音译,亦作药叉。佛教谓一种捷疾勇健的鬼道众生。据婆罗门教《毘湿奴往世书》所述,夜叉与罗刹同时由大梵天的脚掌中生出,双方通常相互敌对。夜叉与罗刹不同,对人类持友善态度,因而被称为“真诚者”。其形像有时被描述为美貌健壮的青年,有时又被描述为腹部下垂的侏儒。在佛教中,对夜叉鬼和罗刹鬼有相差不多的描述。

第四部:身体散发香味的乐神“乾闼婆”

  梵语Gandharva,意思是香神,又是乐神(音乐神)。本是婆罗门教崇拜的一类神,是服侍帝释天的乐神之一,多达六千多位,以闻香为食,身上亦有浓烈的香气。

第五部:力大无穷、凶狠好斗的战神“阿修罗”

   梵语Asura,阿修罗,古时汉地意译为无端正、非天等,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asura就是一类精怪的名称,无需拆解词根。这类众生性狂躁,易无端暴恶;共有四种阿修罗:鬼趣摄卵生、畜牲趣摄湿生、人趣摄胎生和天趣摄化生阿修罗。天趣摄化生的阿修罗,才是我们一般人认为的阿修罗,其他种的阿修罗就是指心性残暴的众生而已,所以如果只说“五道众生”中,此类的阿修罗属于天道。天界的阿修罗其男众极丑,女众绝美。

第六部:护卫佛陀的大鹏金翅鸟“迦楼罗”

  梵语Garuḍa,汉译大鹏金翅鸟,有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共四种;两支翅膀张开有336万里;因业报的关系,以那伽龙为食,一日可食一那伽王和五百条那伽,但那伽的体内有毒气,迦楼罗体内也毒气聚集,到最后无法进食,于是上下翻飞七次,飞到金刚轮山顶上命终,且临死时毒发自燃,肉身烧去后只余一心,作纯青琉璃色。

第七部:能歌善舞的歌舞神“紧那罗”

  梵语Kiṁnara,是帝释天的音乐神之一,乾闼婆专奏俗乐,而紧那罗专门演奏法乐。此神形象为半人半鸟,或者形貌似人,然顶有一角,人见而起疑,故译为疑人、疑神,又名人非人,又称天伎神、歌神。

第八部:人身蛇首的大蟒神“摩睺罗迦”

  梵语Mahoraga,是大蟒蛇之神。人身蛇头。有一说法,相对于那伽神龙,摩睺罗迦又称为“地龙”。

  金庸写《天龙八部》,除了传扬佛道精神之余,就是以八部众为原型创作出八个核心人物,每个人物都写一个小故事,将八个故事联系起来,就是《天龙八部》。

  当然了,金庸后来并未分开写八个小故事,小说中除了主角三兄弟各人遭遇不同外,整体上是一个故事。金庸的创作失败了吗?以小说结构来讲,可以算失败了,但以创作愿景来讲,他并没有失败,因为在小说中他成功以天龙八部众为原型创作出了八个核心人物。天、龙、夜叉、乾达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呼罗迦每部众都能在小说中找到影子,金庸以人来代替它们,将它们这些人间之外的众生与人间众生结合在一起,用以象征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

那么天龙八部暗指书中的哪八个人呢?

  一、天——萧峰,天众在佛教中指天神,其中的首领即为帝释天。帝释天有“征服者、王者、最强者”的意思,司职雷电与战斗。《天龙八部》中的主角萧峰恰好与帝释天相契合,萧峰被读者称为“战神”,一生从无败绩,降龙十八掌征服武林,无人不慑其威。他既是丐帮帮主,又是辽国南院大王,位高权重,是众人的首领。萧峰也是“侠之大者”,心系天下黎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天下几十年的和平。天人有五衰,帝释天也无法避免,是以萧峰虽英雄侠义、气概非凡,终于还是逝去雁门关前。

 二、龙——段誉,印度佛经中的龙并非中华传统意义上的龙,严格来说,它指的是多头眼镜蛇,佛经中的龙神即为蛇神。佛教传入中国,为了契合中国本土文化,扩大佛教的影响力,于是将印度蛇神“那伽”翻译成了龙神,佛教用语“龙象”其实也是“蛇象”。“那伽”在印度神话中如中国的龙一样,住宫殿,能腾飞,也能行云布雨。段誉出身皇族,住宫殿,掌握着皇室权力,有行云布雨、惠泽一方百姓之能,故与“那伽”十分契合。蛇性淫,故段誉命撞桃花,与钟灵、木婉清、王语嫣等美人纠缠不清。

 三、夜叉——虚竹,据《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记载,夜叉是鬼的名字,译为轻灵迅捷,同时又代表着痛苦和丑陋。虚竹身世孤苦,本来在少林寺做个什么也不知道的和尚,倒也相安无事。可惜厄运降临,他下山遭遇一系列令他恐惧不安的事情,他获得了逍遥派的力量,拥有轻灵迅捷的武功身法,他屡破佛教的戒律,最终成一个令自己惶恐不安的人。虚竹生得丑陋,身世也凄惨,他本是孤儿,却在一天之内与父母相逢,眼看着父母双双死于自己眼前,他又成了孤儿。佛经中夜叉得佛陀度化成了佛教护法神灵,而虚竹最终也遇上挚爱,脱离苦海走向幸福彼端。

 四、乾达婆——阿朱,乾达婆从属于帝释天,是香神和乐神。乾达婆以香气为食,能散发浓烈的香气,能迷惑人,有“变幻莫测”的意思,在佛教神话中大都被描述为少女形象。小说中与乾达婆契合的是萧峰的爱侣阿朱,萧峰为帝释天,他的爱侣即为乾达婆。阿朱擅长易容变化之术,身具女子幽香,很符合乾达婆的描述。

 五、阿修罗——慕容复,阿修罗易怒好斗,据佛教传说它与帝释天是死对头,欲谋夺其帝位,经常大战,但它一直处于下风。慕容复是一位狂热的复国者,为了夺回祖上的皇位辛苦奔波,他易怒好妒,与萧峰齐名却欲踩着萧峰上位,却一直被萧峰压在下风。神话传说中的六道轮回有一阿修罗道,据说转生到阿修罗道者,过去生虽无大恶行,但是轻慢心很重,非常的骄傲,不是瞧不起别人,就是忌妒别人比自己优秀。慕容复倒是十分符合这一特征。

 六、迦楼罗——鸠摩智,迦楼罗在印度神话中是一种大鸟,体型庞大,据说是印度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坐骑。迦楼罗体型庞大,以“那伽”为食,有种种庄严宝相,金身,头生如意珠,鸣声悲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般被称为金翅鸟。小说中与迦楼罗契合的人物是大轮明王鸠摩智,鸠摩智身为吐蕃国师,宝相庄严,口诵佛法,一派普度众生的模样。传说迦楼罗以“那伽”为食,最终却因吞食太多,最终毒发自焚。鸠摩智恰好与此吻合,他贪图武学,不仅强练少林七十二绝技、易筋经等,又觊觎段誉(那伽)的六脉神剑,最终走火入魔,反而成全了段誉。

 七、紧那罗——游坦之,传说紧那罗长有马头,头上生角,似人非人,似天非天,令人惊疑不定。小说中游坦之人不人,鬼不鬼,被阿紫戴了一个铁头,倒是像极了紧那罗长角的马头。游坦之曾夺到丐帮帮主之位,继任萧峰,得到一部分丐帮人的支持,倒是蛮符合“似天非天,令人惊疑不定”的描述。

 八、摩呼罗迦——丁春秋,摩呼罗迦译为大蟒神,蛇头人身。传说人们常以酒肉供奉它,并以它为尊,常侍奉其左右,听其传法以求度化己身。星宿老怪丁春秋与摩呼罗迦较为吻合,他聚拢一帮门人弟子,让弟子们供奉他,随侍他左右。且摩呼罗迦毁戒邪谄,多嗔少施,贪嗜酒肉,戒缓堕鬼神,多嗔虫入其身而唼食之。这些特征与丁春秋颇为相符。

 当然了,“天龙八部”究竟指哪八个人,每个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并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毕竟金庸老爷子未详述过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