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史最强捡漏: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条约,如今赚麻了!

  谁能想到,100年前的一次“随手之签”,竟让中国在今天的北极事务中占得一席之地?

  1925年,当时的北洋政府面对法国的邀请,怀着种种疑虑签下了《斯瓦尔巴条约》。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来说,北极简直遥不可及,这纸条约似乎也毫无意义。

  然而,时光流转,这份被遗忘的“历史遗产”却在几十年后被无意中发现,成为中国合法进军北极的关键凭证。

  这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天降机遇”?


北极争夺与中国的意外参与




  北极,这片被视作地球尽头的冰天雪地,原本除了北极熊、驯鹿和厚厚的冰层,似乎没什么值得人类去深究的。

  但从20世纪开始,北极的神秘面纱被逐渐掀开,资源丰富的消息传遍了世界。

  这块被冰雪覆盖的土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石油、天然气,还有不少矿产资源,简直是个冷冻的宝藏。

  更重要的是,北极的位置太关键了,它位于北美、欧洲和亚洲的交汇点,是天然的“跨国通道”。

 中国外交史最强捡漏: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条约,如今赚麻了  

 要是能从这里开辟航道,不仅能大大缩短船只的航行时间,还能为各国提供军事和经济上的绝佳通道。

 于是,各大国都开始盯上了这片冰封之地。

 在北极的众多岛屿中,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成了大家争夺的“香饽饽”。

 这个岛群位于北冰洋,靠近欧洲大陆和俄罗斯,甚至可以通向北美,位置太好,简直就是坐拥各方的“桥头堡”。

 美国、俄罗斯、瑞典、挪威等国家都争先恐后地宣称对群岛拥有主权,但是,谁也没法拿出确凿的历史依据来“坐实”归属。

 这片地方原本就人烟稀少,历史上也没人真正地管过。

于是,各国一合计,索性选择一种“共管”的方式:大家都来捞一笔,谁也别独吞。

 就在列强们纷纷分配利益的时候,法国突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

 当时的法国政府正忙着拉拢各国,希望用更多成员国的加入来平衡和遏制其他强国在北极的势力。

 于是,法国向中国发出了邀请,让中国也来“插一脚”。

 1925年,段祺瑞当时掌握着北洋政府,他一接到法国的邀请,心里也犯了嘀咕:

 北极那么远,中国又没啥实力和资源开发这地方,这条约对我们到底有什么用?

而且,中国刚经历过一战后的动荡,国内的局势乱成一锅粥,北洋政府本身也是焦头烂额。

 可是,经过一番反复考虑,段祺瑞最终还是决定加入。

 毕竟,这条约看似没有什么直接收益,但也没有明显坏处,不至于招惹什么麻烦。

 于是,段祺瑞签了条约,让中国意外地成为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高登义的发现与“捡漏”条约的激活

  转眼到了1991年,这离段祺瑞签下北极条约,已经过去快七十年了。

 这时候的中国,早已经不是当年那个破破烂烂的模样,而是国家实力和科技水平都开始起步往上走。

 那一年,中国科学院的大气物理学家高登义被邀请去北极考察。

 他万万没想到,这趟考察之旅会让中国在北极“捡”回一张“入场券”。

 事情是这样的:高登义到达挪威的斯瓦尔巴群岛后,除了考察工作之外,还到当地的博物馆里逛了一圈。

 展览里讲述了北极的历史,还特别提到一个由多国签署的《斯瓦尔巴条约》。

 高登义当时也没多想,心里想着:“北极嘛,又不属于我们,跟中国应该没啥关系。”

 可就在他认真听的时候,突然听到了“China”这个词,眼睛一亮——原来,中国居然也是这个条约的签约国之一!

 这下可激动坏了,高登义觉得自己简直是挖到宝了,连忙记下条约的内容,准备回国一探究竟。

 回到中国后,高登义迫不及待地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外交部和中科院的同事们。

 大家一听也都兴奋起来,赶紧查阅相关资料,生怕有任何疏漏。

 经过反复确认,结果摆在眼前:中国,确实是1925年签署了这个条约的缔约国之一。

 中国外交史最强捡漏:100年前北洋政府随手签条约,如今赚麻了

 这一下子让大家都兴奋得不得了,这条约不仅让中国在北极拥有科考权,还让中国拥有了北极资源开发的合法权利!

 你说这是不是段祺瑞当年的“误打误撞”?

 想不到几十年后,竟然为中国捞回了这么一笔宝贵的“北极入场权”。

 既然有了这个法理依据,中国也没闲着,马上开始了实际行动,决定在北极建立自己的科学考察站。

 1999年,中国派出第一支北极科考队,在斯瓦尔巴群岛上正式建立了“黄河站”考察基地。

 这个基地一设立,中国就在北极彻底有了自己的合法“根据地”。

 从那之后,咱们的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北极合法地进行考察活动,甚至还能参与一些资源的勘探和开发。

  回过头看,这次“捡漏”简直是赚大了。